首页

梦悠然女王视频

时间:2025-05-25 01:00:06 作者:时政微观察丨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、传承好、传播好 浏览量:69213

  中新网衢州9月28日电 题:浙江衢州:千年儒风沐今人 全民共祭孔夫子

  作者 张斌

  28日,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,以“尊圣崇礼 全民祭孔 天下大同”为主题的孔子诞辰2575年祭祀典礼正式举行。

  上午8时许,孔氏南宗家庙在击鼓撞钟鸣声中打开了正大门。在第一章节“兴于诗”中,参祭人员依次步入庙门,来到大成殿前,在土黄色的地毯上列队而站,抬头注视巍峨的大成殿,殿中坐落着庄严的孔子像,殿前悬挂着“生民未有”的牌匾——这是天下唯二的孔氏家庙。

  1129年,孔子第48代嫡长孙、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“南渡”,赐家衢州建家庙。自此,这支孔氏族人就在衢州住下来,衢州因此称“东南阙里”。

典礼现场。 许军 摄

  衢州祭孔大典(南孔祭典)是国家级非遗。今年是当地恢复南孔祭典20周年,也是实行山东曲阜主会场、浙江衢州分会场共祭孔子、开启新的办节体制的第一年。

  典礼现场,浙江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赵承担任主祭人,孔子第76代嫡长孙孔令立为陪祭人,国内外专家学者、学校师生、劳动模范、最美衢州人、孔氏族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加祭典。

  祭典分为“兴于诗”“明于古”“立于礼”“成于乐”“行于道”五个章节。

  大成殿内,迎神、盥洗、奠帛、洗爵、献爵仪式依序进行,这是“宋代释奠礼”的展示,祭典也来到了第二章节“明于古”。近900年前,孔端友“扈跸南渡”定居衢州时,带来了宋代的“释奠礼”,今年祭孔,首次恢复“宋代释奠礼”。

  随后,孔令立入大成殿恭请取自山东曲阜尼山夫子洞的圣水,象征着孔氏大宗的血脉来到衢州,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润泽江南。他带领参祭人员走出家庙,将“圣水”洒入孔氏南宗家庙门前的碧水桥下,让“圣水”汇入衢江。

  尼山圣水与衢江水相汇相生,象征着孔氏后裔在江南开枝散叶、衍圣弘道,儒家正脉在江南赓续绵延。

  当参祭队伍来到家庙正对面的孔子文化广场,祭典行进至第三章节“立于礼”。今年,祭孔大典首次走出家庙,庙内观看“宋代释奠礼”+广场举行“当代人祭孔”,衢州祭孔大典以“现代人祭孔”为特色,参祭者穿现代装,行现代礼。

  主要仪程为各界代表分别献五谷、文房四宝,献花,诵祭文,诵读儒学经典。主祭向孔子像敬献贡品、颂读祭文等,陪祭协助主祭完成祭祀仪式。南孔祭典,把古礼中敬奉猪、牛、羊三牲的仪式,改为献五谷等现代礼仪。

  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”,社会各界代表朗诵儒学经典,致敬先贤,《鹿鸣》是《诗经·小雅》的开篇,反映主人礼宴宾客的诗歌,与孔子所倡导的“礼”十分相符。鹿为衢州市吉祥物反映了衢州祭孔面向所有人“全社会公祭”的理念,体现了衢州人民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优秀品德,同时体现了衢州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状态。

  第四章节“成于乐”,在全场合唱《大同颂》中,结束祭祀典礼。随着祭祀典礼完成,参祭人员和广大市民回到工作岗位,践行儒家思想,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为第五章节“行于道”。(完)

【编辑:王超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抢险救援已完成 湖南华容团洲垸拟整体搬迁

作为以本院退休护士、护士为主力陪诊师的医陪服务平台,蓝豚医陪也在不断摸索经验。“现在,很多护士退休时只有50岁,完全有精力从事陪诊工作。他们本身具有医学知识,又对医院非常熟悉,适合为患者提供服务。”周黎俐认为,即使是护士出身,也需要系统学习陪诊相关知识。

马龙、冯雨担任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

4月27日,随着天气回暖,沉寂了近半年之久的中俄最大界湖兴凯湖全面开湖,进入“捕捞期”。当天凌晨4点,在兴凯湖第一泄洪闸附近,当地上百条渔船纷纷下湖,竞相离岸,驶向湖心,开始了今年的捕鱼作业。密山市委边防办联合兴凯湖公安分局、渔政部门在现场对渔民的台账及生产作业证进行检查,坚决打击一切非法捕捞、越境等问题。

体育赛事走进云南边境幸福村 以赛促进国际人文交流

阿尔巴尼亚全球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尔塞拉·穆萨贝留在其评论文章《南海为何风浪再起?》中表示,南海地区各国很清楚菲律宾外交政策被美国玩弄于股掌之间,近期发生的纠纷就是一个例子。从历史上看,不管是《华盛顿条约》《巴黎条约》等国际条约还是英美关于菲律宾领土的协议,仁爱礁都不属于菲方管辖范围。

“在口岸一线,我们充分利用工作犬、智能审图等技术手段,形成‘人+机+犬’联合监管模式,提升一线查发效能。”昆明海关动植物检疫处副处长陈永幸说,“另外,我们与地方农林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,强化敏感时间节点机动查验及专项查缉,坚决筑牢西南国门生物安全屏障。”(完)

广西百年非遗焕新颜 柚罐清香“飘向”世界

为了做到这一点,我们需要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合作。我很高兴认识很多朋友,特别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国宏,他在协助我们将研究成果落地这方面给予很大的帮助。2016年开始,我们陆续推出三种陇黄大豆(三种耐盐耐旱大豆品种,分别命名为陇黄1、陇黄2、陇黄3)。根据统计,目前甘肃农民已种植约83万亩陇黄大豆,截至2022年,估计因陇黄大豆增产而增加的收入达到约6900万元人民币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